三月初的某天,掛在線上時小V傳來簡訊,問我有沒有興趣參加法國食品協會主辦的2007 ~ 戀戀法國 ~ 酒鄉之旅品酒講座。估量了我們有交集的週末及課程內容,最後決定報名參加的是3/18(日)下午於遠東飯店舉辦的場次,主講者是知名的葡萄酒及美食作家─林裕森。

確定成行後傳真表格及信用卡資料報名,耍笨的我忘記勾選參加場次,傳真沒多久後就接到食品協會來電確認,完成手續後就等著這天的到來。

風和日麗的週日午後,踩著輕鬆的步伐來到敦南二段的遠東飯店。抵達地下一樓的品酒會會場華西園時小露正好也在報到。打招呼後我們先行入座,這天的座位正好三人一排,愛咪可以跟小露、小V一起坐。



坐定位後,距離正式開場前還有幾分鐘的時間,拍完桌面後四處張望了一下。全場參加人數約莫五十人上下吧! 其中男生佔了大多數,應有三分之二,原來懂得如何喝酒算是男人的責任…

兩點鐘準時開場,簡單的自我介紹後,林裕森直接切入主題,開始今天的品酒課程。沒有講義或參考資料,只有講師的口述跟螢幕上的簡報。全程近三個小時的課程講述非常充實而忙碌。眼睛、耳朵得隨時張開外,手也得不停的抄寫重點及換洗杯。

事隔一週才來整理課堂筆記多少有缺漏,簡單和大家就印象深刻的部分作分享,如有誤失還請不吝指正。

[品嚐前的準備]
時間
‧吃飯前最敏銳,飯後最遲鈍

換瓶
‧ 釀造酒容易產生沉澱物(酒渣),比較老的酒再喝之前可先直立放置一天,或者換瓶至醒酒器內。
‧ 年輕的酒可經過換瓶程序讓酒變的好喝,接觸空氣氧化後酒的味道會隨時間變化。
‧ 換瓶時使用的醒酒器(Decanter)隨酒齡有所不同,接觸空氣面積大的不適合老酒。
‧ 換瓶時須有光源(燭光或燈泡),慢慢倒且不能回頭,萬一產生波浪會使酒渣混淆入酒內。
‧ 白酒換瓶後記得放冰箱存放,不然味道會隨溫度升高而太快釋放。

開瓶
‧ 近年來,以金屬瓶蓋取代傳統軟木塞的風氣漸盛。
‧ 對葡萄酒來說,裝瓶是人生最大的轉戾點,用金屬瓶蓋裝瓶造成的影響最小。

檢查
‧ 在餐廳點酒時,開瓶後點酒的主人先嚐,這時確認酒的風味有無受到軟木塞的味道影響。
‧ 平均來說,軟木塞被TCA細菌感染的比例為1~5%

酒溫
‧ 用冷藏的方式而非使用冰筒讓酒溫降低。白酒飲用前先置入冰箱兩小時,不得以要用冰筒快速降溫時,盡可能減少冰塊數量,多放些水。
‧ 白酒在降溫過程中,溫度反差太大時味道會被封閉起來,之後就算回溫也回天乏術。
‧ 白/粉紅酒的試飲溫度:清淡型 7~10℃、濃郁型 12~16℃、半干型(濃甜) 7~9℃、一般氣泡酒、香檳6~8℃、年份香檳 10~12℃
‧ 紅酒的試飲溫度:清淡富果香 10~12℃、中等酒體13~16℃、年青單寧重14~17℃、成熟型15~18℃、新酒(薄酒來) 10~12℃

杯子
‧ 必須是高腳杯。
‧ 無色透明最好不要有雕花。
‧ 玻璃或水晶材質。
‧ 杯口要收好,可凝聚酒香者。
‧ 不同類型的酒要使用不同的杯子。
‧ 一般用的酒杯是波爾多酒;此外ISO杯也很常見,只是杯體小,香氣的表現不好。

次序
‧ 要避免排在後面的酒被前一瓶酒的味道影響。
‧ 一般來說,先白後紅、先淡後濃重、先不甜後甜、先年輕後陳年、先普通後精采。



[如何看酒/LOOK]
‧ 澄清、明亮:年輕的酒很澄清且有明亮的閃光,陳年後會出現酒渣,尤其是在未過濾之前。
‧ 深度、色調:找一個白色區塊作背景,將酒杯斜置45度作觀察。在酒貼近杯壁的最外緣有一圈顏色較淺的區域稱為酒緣,其寬窄度也是參考指標。越濃厚的酒,酒緣越窄;越老、越清淡的酒,酒緣越寬。
‧ 濃稠度:從酒痕判定,其酒精、糖分含量高時,會因為表面張力、毛細現象而有明顯的酒痕。


[白酒的外觀觀察]
‧ 顏色主要跟釀造法、酒齡有關。
‧ 色澤變化由無色→黃綠色→金黃色→琥珀色,甚至棕色。
‧ 橡木桶培養過的白酒顏色比較深,氧化多、單寧滲透的關係,多半呈現金黃色澤。
‧ 甜白酒、經酒精強化的酒(例如雪莉酒)的顏色亦深。


[隨堂測驗一]
桌面上擺了紅白酒各三,其中一號杯跟四號杯是不加料的原始版,其他杯則放了加水、摻酒的調製版,講師讓我們感受箇中差異再舉手回報,大夥兒的答案都不同,很有意思。

No.1 original red wine
No.2 +200cc礦泉水/1500cc
No.3 +400cc礦泉水/1500cc
No.4 original white wine
No.5 +10cc紅酒/1500cc
No.6 +20cc紅酒/1500cc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未成年者請勿喝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愛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