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媽之後,才知道要把孩子健康拉拔大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噓寒問暖之外還得擔心有無先天性的疾病跟隨,深怕錯過治療時機會誤了孩子一生。感觸尤其深刻的最近,其實帶著大寶從小兒診所跑到教學醫院,而且還不止一間。

三言兩語無法交待完畢的就醫經驗,決定花點時間打出來和大家分享。希望對於小兒健康有所疑慮的父母有若干幫助。事情要從一個月前保母發現大寶腹股溝上的小突起開始講起。

某天下班回家去接大寶時,保母說他換尿布時發現下腹部那裡怪怪的,打開來看發現右側腹股溝上出現一個會滑動的突起物,躺著看就很明顯,約莫一公分大,觸摸的時候會疼痛所以大寶會哭鬧閃躲。”可能是疝氣喔!”保母如是說,等達令下班後開了尿布給他看,隔行如隔山的他也看不出所以然,還是抱去給專業的鑑定一下?還是隔天晚上帶去愛林診所看看好了。

懷疑是小兒腹股溝疝氣的前提下,窮緊張父母的我們已經做好最壞打算,上網搜尋資料之外也積極物色合適的小兒外科醫師。

何謂小兒腹股溝疝氣,引用高醫醫訊部份內容如下
疝氣發生時,腸子進入鞘狀突(俗稱的疝氣袋),即可在腹股溝看見鼓出的腫塊,不能言語的新生兒或嬰幼兒常伴隨有哭鬧或吐奶,稍大會說話的小孩則會說肚子痛。檢查時患者平躺或稍用力向腹股溝外上方推擠,腫塊則消失不見(腸子退回腹腔中),即可確認是腹股溝疝氣。最可怕的是腸子推不回去,發生箝閉性疝氣,時間一久,箝閉的腸子可能發生壞死,甚至可導致敗血症而死亡。


所以網路資料都說,確認是疝氣的話就要及早接受手術治療。雖然是當天就可出院的小手術,但想到孩子才一歲多就要全麻挨刀還是會捨不得阿!懷著擔憂的心情去愛林診所再確認,躺上診療床讓朱醫師觸診後宣告,這不是疝氣,而是淋巴結腫大,除了看得見的右側有一大顆之外,左側腹股溝的深處也能摸到兩三顆小淋巴結腫。

這真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的結果,喜的是不用因為疝氣而挨刀,憂的是”淋巴結腫大”不知是何種疾病造成的? 朱醫師洋洋灑灑列了台大、馬偕、長庚相關科別的主治醫師給我參考,回家和達令討論後我們決定去台大複診,擔心是血液腫瘤方便的疾病,還是找大醫院做檢查比較保險。

推薦醫師名單中最快能預掛到的是台大周五下午小兒感染科的張鑾英醫師,網路上完成初診掛號,請了半天假的我先去台大兒童醫院掛號處完成初診報到,才回家把睡完午覺的大寶帶去台大就醫。

沒記錯的話大寶掛了42號,四點半到診間外候診,等了半個多小時才終於被護士唱名進了隔壁診間。是教學醫院所以初診問病史的工作自然落到跟診的小醫師(clerk/intern?)身上,大致說完大寶的健康狀況後上診療床觸診,小醫師沒戴手套就直接來的結果是被大寶灑了一手的童子尿。面對如此可預期的意外及小醫師的一臉尷尬,媽媽我也是很淡然的說”你可以先去洗手沒關係…”

洗完手後再次觸診前,小醫師在不熟悉的診間找起手套來,翻了半天只看到類似手扒雞的塑膠袋手套而已,勉強使用還是因為觸感很差就脫掉了,還好大寶除了哭鬧外沒再賞他一泡尿:P 穿好褲子後又去張醫師的診間外候著,等了兩個小朋友後入內,張醫師問過摸過後說,或許有可能是兩週前打麻疹疫苗所引起的免疫反應,回家觀察一陣子沒消再說吧? 主動問醫師有無抽血檢驗的必要,醫師才說如果太擔心的話可以驗看看,就這樣請醫師開了檢查單,去櫃檯批價後帶著大寶去抽血站報到。

“打在兒身痛在娘心”的心情在抽血站裡深刻體驗,怕小兒亂動不好換管,技師只得用針頭比較粗的空針筒抽好再注入兩試管中。看著大寶哇哇大哭,抽完血後因為傷口疼痛而不願意給我加壓止血而拼命閃躲。滿心期望孩子受的苦能到此為止就好。

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等了兩個禮拜,期間腫大的淋巴結有日漸變小的趨勢卻還沒完全消失。上週五是回診的日子,漫長等候後入診間,張醫師宣告大寶血液檢查的結果正常,血小板、血紅素、白血球的指數都無異常,真的是疫苗注射引起的免疫反應吧! 才正要鬆一口氣時,觸診中的張醫師開口:「他的睪丸位置似乎過高? 妳不覺得有異常嗎?」

第一次當媽的我搞不清楚孩子的生理構造正常與否也是合情理的,看著我滿臉憂心,張醫師補充解釋,通常一歲後的孩子睪丸該落在陰囊裡,當下觸診時睪丸的高度在腹股溝之上,有隱睪的可能,建議我轉診小兒外科處理比較好,於是預掛了週一下午台大兒外許醫師的門診,回家後第一件事當然是爬文做功課,先搞清楚隱睪症是怎麼一回事再說。

何謂隱睪症,引用長庚兒外網頁部分衛教資料如下:
隱睪症是小兒外科門診很常見疾病。睪丸是產生男性荷爾蒙及精子的重要器官,它在胎兒時期位於後腹腔靠近腎臟的地方,在懷孕的第八週起,睪丸開始往陰囊方向下降。睪丸下降的機轉至今仍不十分清楚,可能與荷爾蒙分泌與拉曳睪丸下降的一條引帶(gubernaculum﹞的收縮有關。大部分嬰兒出生後,可以看到每邊陰囊裡面各有一顆睪丸。如果睪丸停留在腹股溝或者在腹腔內而沒有降至陰囊,則稱為隱睪症。它的發生機率約為每一百個足月出生小男嬰有三人會得到隱睪症,但是在早產男嬰則每一百人有三十三人會得到隱睪症。所幸大部分的隱睪會自己逐漸下降到陰囊,因此滿一歲的男孩只有兩百分之一到一百分之一仍有隱睪症。睪丸自行下降大多在出生後三個月內完成,三個月後仍未下降的睪丸很可能就不會自行下降了。


所以一歲後來判定隱睪症與否是較為準確的,確實診斷為隱睪症的話要及早接受睪丸固定術治療,否則睪丸在腹腔、腹股溝內溫度太高會引起病變,影響日後的生育能力甚至惡性腫瘤等等。事關胡家傳宗接代大事,當然無法枯等過週末,於是立刻掛了週六長庚兒外主任張北葉醫師在台北的上午診,是達令先前打聽過的醫生,還是早看早安心!

有了前兩回獨自陪診累壞媽媽的經驗,這次去台北長庚還拜託了外婆同行,也還好有幫手一起去,不然難以控制的一歲兒根本無法在診間外乖乖等候,從十點半等到快十二點才終於輪到,進入診間後直接脫褲子上診療床,張醫師大手一抓,就跟我說:「睪丸在這裡,一大一小不對稱但是有在位置上。偶而找不到是因為縮上去了,不用處理,沒事。」原來大寶是傳說中的伸縮性睪丸!幸好媽媽我出門前有做功課,不然聽完醫生的簡短解釋肯定還是滿臉愁容。

在診間外等候護士把健保卡遞出,好心的門診護士和我補充說明:「大寶日後上幼稚園或小學時肯定又會被老師填單子送檢,屆時也無須擔心、持續追蹤就好,過青春期還沒下降到陰囊內的話再來手術也不遲…」

再補充一段伸縮性睪丸的說明如下,一樣引用長庚兒外的衛教資料
伸縮性睪丸是睪丸因為提睪肌反射過強,以至於稍有刺激,睪丸便被拉到腹股溝的高度。事實上在正確的檢查下,伸縮性睪丸是可以被拉到陰囊底部。因此這一類現象並非疾病,也無須治療。仔細一點的父母可以觀察到,當這類小朋友泡熱水澡或是早上剛從熱被窩起床時,由於提睪肌鬆弛,使得平時看來像隱睪的睪丸已經降到正常的位置,這樣一來便可排除隱睪症的診斷了。



還記得上週六早上候診時,看到一個媽媽聽護士說到術後照顧時,不捨流下眼淚的樣子,自己忍不住也紅了眼框。昨天下午和達令看著”姊姊的守護者”時更是哭到不能自己。或許是虛驚一場陪大寶求醫這一個月來的後遺症吧!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健康平安的長大;大家也要好好照顧自己,不讓父母擔心喔!



PS:為了造福更多家長,歡迎轉載本篇文章,但請勿改寫/刪減內容,並加註原文網址出處,謝謝合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愛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9) 人氣()